拥抱新基建,开启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新周期

“新基建”概念发展历程
“新基建”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18年底,在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加快5G商用,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时这些”新型基础设施“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并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面部署与投入的领域。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一业带百业”,既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又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
通过梳理“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高层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国家正在通过战略规划与部署全面支持“新基建“各领域的发展,中央围绕”新基建“密集地进行工作部署,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企业与资本市场均呈现加大投入蓄势待发的趋势。
“新基建”概念发展历程
“新基建”的概念与内涵
4月2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官方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内涵作出正式的解释。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这是发改委给出的“新基建”定义。
在此之前,关于新基建,市场上普遍解读认为,包括了七个方面的内容: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从官方给出的定义来看,这七大领域只是“新基建“范畴的一部分。
央视公布的“新基建“七大领域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新型基础设施范围
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会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不断丰富与更迭。发改委指出,未来将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同时加快5G网络等建设,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附:部分“新基建”领域主要建设内容与目标
数据中心——发展“新基建”的关键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IDC)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枢纽与基础保障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间体现的淋漓尽致。突然爆发的疫情,使得远程办公、远程协作在疫情期间大范围的普及,大量业务走向线上化、数字化,随之而来的是线上数据量激增,数据流动性大大加强,这一切都需要强有力的数据中心来支撑,完成对数据的计算、传输以及存储。
数据中心一直以来是发展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在整个互联网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数据中心开始升级为“云数据中心”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特点是服务器、存储、网络、应用等高度虚拟化,用户可以按需调用各种资源。
所谓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既是新基建,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新型的信息消费的市场,同时也是其他领域新基建的通用支撑技术,而且是传统产业数字化的新引擎。
在数字经济领域,数据中心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是数字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比作信息产业的基础,而数据中心又是云计算的基础。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数据中心位于极为上游的位置,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互联网服务提供数据存储、传输、计算基础支撑与关键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产业链
从目前市场公布的“新基建”产业覆盖来看,“新基建”很多领域都与数据中心息息相关,包括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随着中国“新基建”各项政策落地,中国“新基建”数字基建领域势必迎来新的腾飞,在此背景下,IDC 行业有望迎来内生需求和外部政策驱动的共振,行业将进入一轮新的快速发展周期。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流量不断增加。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每户平均月流量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企业数据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目前只有不到2%的企业数据被存储下来,其中只有10%被用于数据分析。这说明,我国数据存储利用能力存在很大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处理和交互的中心,重要性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40%的IDC机柜在美国,我国只有8%,而我国互联网用户显然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数据中心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预计,2020-2025年,我国IDC市场累计将超过1万亿元。
作为“新基建”众多领域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源源不断、海量、几何级增长的数据存储与计算需求是推动数据中心行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绿色环保、超大规模、个性定制将是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趋势。
北上广深“新基建”产业政策梳理
广州:自下而上,推进新基建多领域布局

二是强化“新基建”底层技术支撑。“新基建10条”提出,3年投入1亿元,培育一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CPU芯片、AI芯片、流版签软件、网络安全软硬件领军企业,构建完备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争创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
三是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10条”提出,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焕发制造新活力。鼓励发展电子竞技、数字医疗、空中互联网、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探索“新基建”制度创新。除了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对“新基建”给予“硬”支撑外,广州开发区也注重通过制度创新给予“软”保障,明晰数据产权,鼓励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安全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数据逐步开放,加强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同时,鼓励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对主导(含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的企业单位,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奖励。
上海:瞄准新基建,全面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聚焦新基建,打造世界级5G产业集聚区


市场持续加码,全面发力“新基建”
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目前,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管理的服务器规模在百万台,3年再投2000亿,意味着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规模再翻3倍,冲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
腾讯为了加快“新基建”的建设速度,腾讯正在释放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和技术能力,加大在云、大数据、AI、IoT、区块链等各项服务的建设与应用,携手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建新型基础设施,保障市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未来,随着5G、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产业的深入,腾讯将持续做好企业升级的“数字化助手”,为各行各业提供工具、做好连接、建设生态,和各领域共同探索“新基建”的巨大潜力。
多年来,华为在5G、云、AI、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前沿技术与全球实践。华为提出了2020年是云、AI、5G爆发的商业元年。而“新基建”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基础设施是人类最主要的资本,以IT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作为突破口的“新基建”的加速到来,将使得人与世界的的关系发生颠覆性变革。华为将凭借长期投入和实践积累,以结构化布局在“新基建”关键领域铺设了底层框架,在云、AI、5G等领域建立起了独特的领先优势,势必将成为助力“新基建”核心技术应用的“关键角色”。
基于未来大量的数据处理需求,阿里、腾讯、华为等云计算服务商目前正在全国范围通过自建、合建、租用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充自身数据中心规模。公开信息显示,阿里云在全球21个区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腾讯已在海外16个地区部署了数据中心,并计划加速在全球范围数据中心的布局;华为将云业务部门升为一级部门,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约10亿美元年度研发经费开发云数据中心产品。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所有IDC产业参与者应当积极拥抱“新基建”,努力发扬创新与实干精神,共同迎接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新周期。